為什麼會生病?

這邊提供了一些問題與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什麼是精神疾病?

或許家人(或自己)有身心狀況,例如憂鬱、焦慮、恐慌,失眠,這是現代人很常見的身心症狀,但不是有這些症狀就叫精神疾病。

通常變成精神疾病,是有更嚴重的症狀,以至於生活能力越來越有狀況,且不易在短期內康復。

什麼會生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人類從古至今都有的疾病,但是它不像身體感冒、生病等,可以明確判斷是因為什麼外力、被什麼樣的病毒、細菌感染。心靈的生病沒辦法用任何機器檢查出來,所以現在還沒有辦法明確地說是什麼原因讓人生病了。

可能導致生病的幾個可能因素有:

  1. 遺傳(大家一定都很擔心會不會遺傳,根據統計顯示,雖然可能機率比未生病的家庭高,但整體而言還是低的,並不是絕對會遺傳。)
  2. 環境和心理承受的壓力超出負荷:人際關係、課業壓力、工作壓力、經濟壓力
  3. 腦部受傷或使用不合法的藥物
  4. 創傷經驗:霸凌、失戀、遭遇意外

精神疾病有很多種類、症狀

精神疾病是需要被醫師診斷的,想了解常見的精神疾病可點選下方。

精神障礙又是什麼?

有精神疾病的人不一定會被稱為精神障礙者,有人也會有疑問是否沒申請到身心障礙證明就不能夠拿精神科藥物,答案是不會,生病看醫生、吃藥,與申請證明無關。

成為精神障礙者是需要去申請做進一步的鑑定,而這個鑑定是要經由本人同意,政府與相關人員才可以進行評估,鑑定完成後會發給本人身心障礙證明,根據這個證明,政府和民間團體會提供社會福利相關的補助和資源。

想知道如何申請可點選下方

吃藥的作用是什麼?吃藥真的會好嗎?

人類體內的化學物質,有負責傳遞訊息、調節情緒、維持身體機能等作用,人一旦生了精神疾病,這些化學物質會失調,藥物則是用來調整這些化學物質的平衡。

但使用藥物不會完全讓精神疾病消失不見,藥物的功用減緩、調整、抑制,精神疾病的症狀可能會反覆發生、時好時壞,所以病人定期回診是要讓醫師了解病人的狀態,藥物是否適合目前的症狀。

吃藥為什麼會讓家人這麼不舒服?

吃藥會讓人不舒服的原因是因為有副作用,就像有些感冒藥會容易讓人想睡,但感冒吃藥只有短暫幾天,副作用不會持續這麼久,但精神疾病的藥需要長期服用,所以副作用也會一直存在,只是每個人反應不太一樣。

常見的副作用會有:

  1. 容易想睡、精神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
  2. 腸胃不適、便祕
  3. 頭痛、暈眩
  4. 體重增加
  5. 身體僵硬、手抖、臉部五官不自然

而因為精神科的藥物有很多種,每一個人能適應的藥物都不太一樣,所以任何藥物的劑量和服用種類都要由醫師判斷。

可不可以不要吃藥?難道除了吃藥,沒有別種方法了嗎?

很多生病的朋友都會試著找到不吃藥也可以讓自己穩定生活的方法,有人會嘗試其他治療方法,或者是藉由身體律動、民俗療法、經絡、運動、食療、芳療等,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和目標。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建議精神疾病朋友在沒有跟醫師的討論下,自行減少服用藥物或是突然不吃藥,這不是因為我們同意要全然的依賴藥物,而是因為沒有跟醫師討論的情況下,自行調整的藥物都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作用,有時候甚至會讓身體更不舒服,症狀起起伏伏、適應藥物的劑量又會再度花上一段時間。所以如果真要不吃藥,醫師也會先判斷身體狀況,再從慢慢減藥到停藥。

所以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大家都能拿起掌控自己身體的責任,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跟醫師討論、找出其他療癒、帶病生活的方法,生病很幸苦,但是只有你知道什麼樣的方式對你自己最好。

為什麼家人會住院呢?

當家人真的症狀非常明顯,已經到了生活無法自理、或有其他危險的情況發生的時候,就會需要住院。

住院的用處有:

  1. 暫時讓病人離開當下的環境,冷靜、平靜情緒
  2. 醫院能隨時觀察病人發病狀態,給予適度治療

家人需要一直長時間住在醫院/機構?

這些地方的差異在哪裡?

目前台灣有許多收置/服務精神疾病者的地方,大家通常會對醫院比較熟悉,但醫院也有分不同性質的病房。而社區的機構和其他非機構型式的地方也很多,精神疾病者可以有更多的生活方式。

以下簡單介紹目前在台灣協助精神疾病者的地方: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