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服務場域

綜合醫院精神科、精神專科醫院、療養院

醫院大多收治的是有急性症狀或是尚需要較多醫療協助的病人

急性病房

重點在利用藥物等治療方式緩解病人的急性症狀,因為急性期的病人症狀非常起伏、不穩定,所以急性病房會使用較為嚴格控制的方式來管理病人。

慢性病房

病情相對急性期的病人較為穩定,但還無法回歸到家中與社區生活,可能是病情還需要觀察,或者是病人社交和生活功能有狀況需要透過醫院的處理和活動協助。

日間病房(留院)

病情更穩定,不需要24小時待在醫院觀察,可以回家生活,但因為疾病和藥物的副作用影響下,疾病者的社交、生活、勞動等基本技能都沒辦法像一般人一樣能夠順利地操作,所以需要每天來醫院進行課程和活動,並藉此穩定作息。日間病房不用晚上不需住院,白天在醫院活動結束就可以回家了。

居家治療

一般為病人較不願就醫/定期回診,經由醫師評估後,會派居家護理師至家中定期協助藥物或針劑治療、衛教指導,以及提供其他支持服務。

精神復健機構

精神復健機構大致還是依照醫療的方式服務精神障礙者,只是相較醫院,精神復健機構更貼近社區,更能進行多元的活動,來到這裡的精神疾病朋友通常病情穩定,較無急性症狀。

社區復健中心

無住宿,跟醫院的日間病房很像,一樣是白天進行復健活動,傍晚即可回家,更強調在社區的生活,有更多在社區的活動和更朝向工作技能訓練。

康復之家

是住宿型的機構,白天會像社區復健中心一樣進行生活技能和工作訓練以及社區活動,只是晚上同樣也住在裡面,像學生宿舍一樣。

會選擇住宿的人有可能是因為暫時無法在家庭生活或其他因素無法返家。

護理之家

與康復之家一樣也是住宿型機構,但是護理之家裡的住民較更難生活自理,或者是有較嚴重的退化現象,需要醫療照護。

其他

台灣還有許多不同的服務模式可以協助精神疾病者。

會所/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據點

無住宿,同樣為白天進行許多課程與活動,但是會所更強調精神障礙者的主體性,會所的會員(精神障礙者)與工作人員共同規劃與決定會內的事務、活動與發展,而非僅由專業工作者決定其生活方式,是更能朝向有尊嚴的復元模式。

日間作業設施

無住宿,通常會稱作工坊/工作坊,工作坊可能有收治不同障別,需要先了解該工作坊的服務對象是否為精神障礙者。

跟社區復健中心有點像,來到這裡精障朋友會有工作、生活訓練以及社區參與。

社區關懷訪視

由政府聘用/委辦人員,關懷社區中精神障礙者,定期訪視和協助資源與服務提供。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